本报讯 (记者 唐景莉 实习生 何兆展)今年11月,生物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正式调入清华大学,获聘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。施一公只是清华大学近年引进的国际高端人才之一。
一直以来,清华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学校党委书记陈希兼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,同时明确各级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的责任,调整、加强了党委组织部在人才工作方面的职能,并设立了人才资源开发办公室。
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、校长顾秉林出访时,除了正常的工作任务之外,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内容,就是发现有引进可能的国际高端人才。学校党委与行政密切配合,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,为引进的高端人才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环境。学校探索的“讲席教授”制度作为智力引进的主要模式,成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加盟学校的重要途径。世界计算机科学“图灵奖”获得者姚期智院士就是从讲席教授开始,最后全职来清华工作的。美国普渡大学著名工业工程专家萨文迪教授作为第一位“尝鲜”讲席教授的“洋”系主任,使清华工业工程学科很快在国内外占有一席之地。
除了积极发现海外人才,清华大学还非常注重从本校的教师队伍中发现人才的工作,学校各级党组织经过长期观察、培养和选拔,建立了人才库和后备人才库。为使进入人才库的教师迅速成长,党组织与行政密切配合,通过大课题、大项目培养拔尖人才,让年轻教师在艰巨的任务中锻炼。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。在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“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”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项目中,当时只有40岁的康克军担任了主要负责人,并组建了以青年人为主的开发团队。通过“实战”,康克军被评为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,荣获“求是杰出青年奖”。
十几年来,清华大学通过“核反应堆”、“大型网络系统”、“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”等大项目以及各科技创新平台、理论创新基地的建设,造就了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团队,培养出一大批拔尖人才,他们都成为各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的领军人才。
留人重要,留“心”更重要。清华大学发挥党的思想工作优势,主动与引进人才沟通,帮助他们处理实际问题,使他们很快适应新的环境,全身心地投入工作。姚期智院士来校后,党委派专人与他联络,时时关心他在生活、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使他很快对学校和党组织产生了亲切感。
通过党管人才原则之下的一系列人才计划,如今的清华大学可谓人才济济。“百名人才引进计划”吸引了117名优秀人才进入清华;“高级访问学者计划”带来了300多位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科研合作;“学术新人奖”已奖励124名青年学术骨干;“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”已奖励148名年轻教学骨干;“骨干人才支持计划”共对600余名有创新思想的青年骨干给予科研启动支持。